今年34岁的何立玲,既是一家家具店的负责人,也是保康县特殊教育学校不拿工资的一名代课老师。至今,她从事特教工作已经整整11年。为让这些特殊的孩子敞开心扉、学会沟通、融入社会,她一直在努力着。
“123!读,咏柳。好,再来一遍,123,咏柳。”
这位正在给学生一遍遍讲授古诗的老师,就是何立玲。2010年,何立玲进入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就读特殊教育专业。从那时起,她就立志要做一名特教老师。
“大学期间参加社会公益活动,我看到这些特殊的孩子们,感觉到他们非常需要我们的关爱,我就想尝试尽自己的一份心,去给他们提供更多的帮助。”何立玲说。
大学毕业后,现实却让何立玲的梦想按下了“暂停键”。
“我家里本身就是做生意的,父亲年龄大了,希望我回去能够继承他的事业。”何立玲说,“当时挺两难的,又想顺着父亲的心意,内心里面又想尽自己的一份心,去给这些特殊孩子提供帮助。”
何去何从?何立玲陷入两难的抉择。
“后来,我到学校找到负责人,让我以志愿者老师的身份参与到教学中去。”何立玲说。
2014年9月,何立玲正式加入保康县特殊教育学校,获得了每周一次的珍贵执教机会。
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有的智力障碍、语言障碍,有的肢体障碍、自闭症障碍。刚到特殊教育学校的时候,孩子们的状况让她有些不知所措。
“第一次上课时,教学经验比较欠缺,对孩子们的性格也不是很了解。上课过程中,有些孩子注意力不够集中,也比较容易情绪化,非常影响我整个上课节奏。”回忆起首次上课不知所措的情景,何立玲仍历历在目。
为尽快融入孩子的世界,让孩子接受自己,她没少下功夫。
“找经验丰富的老师请教,去跟家长沟通,了解孩子的生活习惯和爱好,课间和孩子们相互沟通,逐渐培养和孩子们之间的感情。”何立玲说。
经过不懈努力,她成为了孩子们心中的好老师,更是好朋友。
“何老师给我们上的是古诗课,我非常喜欢。因为她教会了我很多知识,我喜欢她上的每一节课,而且每一节课我都觉得很有兴趣,我有做得不好的地方,她都会给我改正,何老师是一位非常温柔非常好的老师。”保康县特殊教育学校学生小熠(化名)说。
课上,她是温柔可亲的老师。课下,她是孩子们的知心大姐姐。
“何老师是一位非常有爱心的老师,平时她很忙,但每周都会按时来给学生们上课,还给学生们带一些学习用品、小零食,学生们都很喜欢她。”保康县特殊教育学校教导副主任刘晓璐说。
十一年的真心付出,学生和同事都把她当作了家人,何立玲早已把学校当成“第二个家”。
“你会感受到这些孩子发自内心对你的喜欢,这些喜欢也是鼓励了我,让我能够继续坚持下去。”何立玲说,“看见他们在一点一滴的变化,就像是我自己的孩子一样,我就想尽我所能,去给他们提供更多的帮助和关爱。”
既要打理生意,又要代课教书,这样的生活模式已成为何立玲的常态。
“主要来源于家人对我的支持,我的事业和志愿者老师之间,才能够协调好。”何立玲告诉记者,家人是她坚强的后盾。
用爱助教,用心守护。何立玲表示,将会把这份义务教学当成她人生的“第二份事业”继续坚守下去。
“我希望在我的努力下,能让更多的人了解到这群特殊的孩子,希望这些孩子们以后能有一个比较好的未来。”何立玲说。
全媒体记者:余夕雯
见习记者:张运慧
通讯员:黄小艳
编校:正红
责编:尚娟
审核:姜雪飞
终审:李广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