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五道峡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珍稀濒危植物拯救繁育基地通过“智能催芽+立体栽培”创新模式,濒危植物的发芽率显著提升,为珍稀植物的野外回归和生态保护提供了有力支撑。
近日,走进珍稀濒危植物拯救繁育基地的智能温控育苗大棚内,记者看到,一盆盆绿意盎然的珍稀植物幼苗整齐排列,工作人员正细心地观察幼苗的生长状况。
“这是铁皮石斛,那边是曲茎石斛,里面的石斛碱含量非常高,是药食两用非常好的一种植物……”工作人员介绍道。
珍稀濒危苗木繁育大棚占地960平方米,总投资60万元,采用“智能催芽+立体栽培”的创新模式,濒危植物的发芽率提升了40%。
目前,大棚内繁育了大果青扦887株、小勾儿茶117株、紫斑牡丹4.6万盆,大田播种紫斑牡丹200斤,青冈、大叶青冈、多脉青冈播种240斤,容器育苗2万盆,椴树等其他树种播种1.2万盆。
“这个珍稀濒危苗木繁育大棚主要通过人为控制水、肥、气、热,利用扦插、播种、嫁接等繁育方式,提高珍稀濒危植物的种群数量,为野外回归提供苗木保障。同时,繁育大棚作为科研和科普宣教的重要平台,可以提高我们工作人员技术水平,掌握植物繁育规律,向公众展示苗木繁育过程,培养人们的生态保护意识。”湖北五道峡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资源保护科科长王波介绍说。
珍稀濒危植物拯救繁育基地的建立,为珍稀植物的保护提供了科学支持,也为生态修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注入了新活力。未来,基地将继续发挥科研与科普的双重作用,为守护绿水青山、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今年秋季,这个大棚将繁育出棚珍稀苗木5万株,主要是用于珍稀植物的野外回归,增加珍稀植物的种群数量。后续,还会安排长期的监测工作,记录苗木的生长状况,评估自然回归对生态环境的改善效果,为推动生态平衡与生物多样性的恢复贡献力量。”王波说。
链接:
一年之计在于春,实干奋进正当时。五道峡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加快推进珍稀植物繁育工作也受到央视新闻的高度关注。
全媒体记者:陈泉霖 鲁李友琦
特约通讯员:刘涛
通讯员:宋德化
编校:正红
责编:尚娟
审核:姜雪飞
终审:李广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