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康县歇马镇庙坪村村民贺大洲,带着从深圳电子厂学到的技术,回乡创办“微工厂”,让村民在家门口端稳“就业饭碗”。
走进位于歇马镇益德小区的湖北威尔迪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工人分工有序,正有条不紊地对新一批摄像头组装零件进行质量检查。
“要仔细检查整个外体,看有没有刮伤,还要看这几个孔……”生产线上,湖北威尔迪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贺大洲正叮嘱工人对产品进行细致检查。
对产品的严谨,源自贺大洲在深圳电子厂当学徒时养成的职业习惯。2003年,年轻的贺大洲前往深圳务工,在电子厂成为一名学徒。十年间,他从普通技工做到车间主管,不仅学会了摄像头生产的全套技术,还在和客户、供应商的合作中,摸清了现代企业管理的门道。
2013年,贺大洲凭借多年的积蓄和对创业的坚定信念,开办了自己的第一家公司,主营摄像头来料加工业务,年销售收入800多万元,在珠三角摄像头加工圈子里站稳了脚跟。
正当事业干得风生水起时,贺大洲却把目光投向了千里之外的家乡,萌发了返回家乡创业的念头。
“家里还有老人,既想回来照顾老人,也有在家乡搞创业的想法。跟相关领导一说,也比较支持。”2022年5月,贺大洲返乡在歇马镇益德小区开办工厂,开始了第二次创业。
起初,工厂只有6名女工,主要从事摄像头半成品加工,产品销往深圳。尽管起步艰难,但贺大洲从未退缩。他不断优化生产流程,积极拓展市场,努力提升产品质量和竞争力。
如今,贺大洲的工厂拥有一条年产近400万个摄像头的加工生产线,有12名固定员工。员工月平均工资2500元,最多时可拿到4000多元。
“这个厂一开我就在这儿做,淡季时间挣个一两千块钱,旺季时间挣个四千多块钱。”保康县歇马镇庙坪村一组村民李必贵说。
这个开在家门口的微工厂,让更多像李必贵一样的农村妇女找到了就业岗位。
“到这儿上班非常近,每天把孩子送上学了就来这儿上班,还能挣点儿零花钱,又能照顾家庭。”保康县歇马镇歇马街村一组村民钟园园说。
经过几年打拼,小工厂做出了大成绩。2024年,公司销售收入1200多万元,纳税23万元。今年更是打开了国际市场,首批50万个摄像头出口到韩国、巴西,创收80万美元外汇。目前,国际国内订单纷至沓来,订单已达2000多万元。
“创业期间,歇马政府还有县就业局等部门,在政策支持、创业贷款等方面都给予了一定的支持。”
贺大洲说,公司能取得这样的成绩,离不开保康县人社部门和当地政府的支持。2023年,他从人社部门拿到了5000元一次性创业补贴,还申请到位40万元创业贷款。
“政府帮我们减免厂房租金,还组织电商培训,让我们学会用跨境平台找订单。深圳教会我怎么制造,家乡教会我为什么创造。”当地良好的营商环境让贺大洲对未来发展充满信心。
站在沮水河畔,贺大洲说起了新打算:“下一步,我想把生产线扩大到两条到三条,把人数增加到到四十人左右,带动更多当地居民的就业。”
贺大洲扩大生产规模的愿望,也得到了人社部门的大力扶持。
“像贺大洲这样的返乡创业者,我们不仅要‘扶上马’,还要‘送一程’。”保康县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中心副主任张启龙表示,人社部门将坚定不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就业创业的决策部署,全力以赴推动各项政策举措落地见效,将优秀返乡创业者纳入后备人才库,精准选育项目,营造“敢创业、创成业、带就业”良好氛围,让创业者“回得来、留得住、干得好”。
(保康县融媒体中心出品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全媒体记者:陈泉霖 鲁李友琦
通讯员:陈璐瑶
编校:彦舒
责编:赵硕
审核:秦志鹏
终审:李广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