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希望的田野上 · “三夏”时节】犁耙水响插秧忙,镰刀飞舞菜籽香!保康奏响夏之交响

荆山南北处处葱茏叠翠,沮水河畔翻涌金色浪潮。眼下,正值夏收夏种夏管的关键时节。在保康县的田间地头,农机轰鸣与镰刀起落交织成曲,农民们正以汗水为墨,在希望的田野上书写着“三夏”农忙的生动画卷。

一场及时雨过后,在保康县马良镇,干涸的土地重焕生机,拉开了“三夏”生产的序幕。

晨光熹微中,宋家湾村村民吴吉玉手握锄头,踩着湿润的田埂清理水渠。潺潺流水顺着渠道涌入稻田,为即将插下的秧苗送去“甘泉”。

“早就想整这块田,一直没得水,昨天下了场雨,把这块田整了好插秧。”趁着雨水充足,村民邹尚府忙着驾驶旋耕机翻耕土地。田垄那头,村民宋爱荣正挥舞镰刀收割成熟的油菜,丰收的喜悦溢满脸庞。“趁今天天晴,我要赶快割油菜,割完了栽秧,这水田亩产有300多斤。”宋爱辉说。

在马良镇双坪村村民秦明厚的油菜地里,一台收割机来回穿梭收割油菜籽。不一会儿工夫,两亩地的油菜就收割完毕。

“机械化就是省时省力!”秦明厚说,以往两亩地的菜籽,收割得三四个工,工钱480元。如今机械化作业,两亩地只需一百多块钱,大大节省了开支。

驾驶收割机的张顺忠,是保康县马良镇鸡冠河村村民。去年,他用11万多元购置的“致富利器”,如今成了邻里间的“抢手货”。

“收割一亩地80块钱,今天一小时就收了三四亩地了。”张顺忠说,收割机不仅方便了自己,还能帮农户收割,顺便挣点儿工钱。

在双坪村,74岁的村民李发菊也趁着晴好天气赶紧带着帮工弯腰插秧。

青秧入泥,倒影成画,不一会儿功夫,李发菊身后的水田铺展成翠绿的地毯。李发菊老人高兴地说:“前几天天干没得水,下了一场雨,我赶紧请工插秧。”

水田里秧苗待插,旱地里补苗正紧。“我种了两亩多地的玉米,干旱导致苗子没出齐。下雨以后,我开始浇水、补苗。”马良镇双坪村村民王顺祥说。

据保康县农业农村局数据统计,今年,全县玉米播种22.3万亩,已播早玉米13.3万亩;水稻计划栽插3.2万亩,已插0.6万亩;7.38万亩油菜已开镰收割;7.62万亩小麦陆续成熟待收。

目前,保康县各地农民正抢抓晴好天气收割油菜、小麦,抢墒整地插秧、补栽补种玉米等,确保夏收作物颗粒归仓,秋季粮食有个好收成。

【记者手记】从机械化收割到人工补苗,从水田插秧到旱地耕耘,保康的“三夏”战场里,既有科技赋能的效率,也有传统农耕的坚守。农民们抢天时、争地利、聚人和,只为守住“夏粮归仓”的底线,种下“秋实满仓”的希望。

全媒体记者:陈泉霖 向宗涛

编校:相琴

责编:尚娟

审核:姜雪飞

终审:李广儒  李运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