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奋斗有我 | “民生账本”映笑颜!她用脚步丈量民情,用双手托举梦想……


站在保康县黄堡镇韩家湾村的山坡上俯瞰,连片的茶园绿意盎然,猕猴桃藤蔓攀爬成荫……十年前,这里还是山沟沟里的极度贫困村;十年后,村集体经济突破15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翻了三番。这场蝶变的背后,离不开一位“85后”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的倔强与坚守——姜敏,一位曾被村民质疑的“外来媳妇”,用柔肩扛起了乡村振兴的重担,在荒山野岭间书写了一段“小女娃”的奋斗征程。


难中探路




翻山越岭找到水源


2014年,一通来自韩家湾村的电话改变了姜敏的人生轨迹。彼时,她在城市打工,收入稳定,但老支书一句“村里需要年轻人”的殷切期盼,让她毅然返乡。初入村委会,这个说话轻声细语的“小女娃”并不被看好:“连自行车都不会骑,能干啥?”

图片

质疑声很快被她的韧劲击碎。为统计粮食直补面积,她徒步5天走访166户,脚底磨出血泡仍坚持“一寸虚报都不要”。面对因低保评议被撕公示单、遭推搡受伤的委屈,她抹掉眼泪挺直腰杆:“政策红线决不能退!”

正是这股“认死理”的倔劲,让村民记住了这位“较真”的村干部。

图片

2018年高票当选村支书后,姜敏瞄准了困扰村民多年的缺水难题。听说山洞里可能有活水,她带领村干部翻山越岭找水源。山路崎岖,荆棘丛生,但她没有丝毫退缩,硬是蹚出一条勘探路。找到水源后,又邀请勘测队确定引水方案。引水工程物料运输难,她发动村民肩挑背扛、用骡马驮运。通水那天,全村人欢呼雀跃,78岁的王奶奶掬着一捧清水感慨:“这辈子头回喝上家门口的甜水!”


破局突围




从“空壳村”到“产业村”

“守着青山饿肚子,咱得想办法,让土地生金!”面对村集体收入较低的窘境,姜敏把目光投向荒废的老茶园。姜敏邀请贫困户张勇做管理员,觉得他敢闯敢干,是合适的人选。然而,张勇却因费用问题打起了退堂鼓。姜敏不断鼓励他,为他加油打气,并积极为他争取相关政策支持和设备援助。
图片

在姜敏的帮助下,张勇承包了老茶园。2020年,茶园营收超8万元。张勇的成功,让村民看到了希望,纷纷加入种茶的行列。村里顺势发展起烟叶、猕猴桃产业,并建立加工厂,形成产业链,带动300余名村民在“家门口”就业,稳定增收。

更大的挑战来自废弃的渣场。别人眼里的“烂泥地”,姜敏却视为“聚宝盆”。韩家湾村有两个因修建高铁而废弃的渣场,原本是两条沟,被渣土填成了平地。看着这两块空地,姜敏心疼不已,她暗下决心,不能让土地浪费,一定要让它发挥价值。经过一番考察,她发现村里山林里有不少野生猕猴桃,周边村种植猕猴桃也取得了成功,于是决定利用渣场发展猕猴桃产业。

图片

为了学习先进经验,姜敏带领村民前往老河口、谷城和襄州等地参观。回来后,以农茂茶叶种植专业合作社为依托,对其中一块渣场启动了土地平整、肥土铺垫、沟渠修筑等工程。渣场上的土地难以留住水分,为了确保猕猴桃苗成活,姜敏多方对比,最终选择了湖南一苗圃基地的猕猴桃苗。在种植过程中,她边干边学,将引进的猕猴桃种苗进行扦插,并邀请湖南苗圃基地的技术员和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农学院的专家进村开展技术培训。在她的努力下,一片50亩的猕猴桃种植示范基地建起来了。

枝叶关情




柔肩撑起一片天

农产品包装车间内,老人们边唠家常边分装山货,笑声不断。十年风雨,姜敏的“民生账本”越写越厚:争取资金硬化道路11公里,带动村民新建改造茶园400多亩,盘活废弃渣场发展猕猴桃项目,新建扶贫车间、农产品包装车间,引进土特产加工厂,发展订单种植项目,年消化新鲜蔬菜10万公斤……

图片

荣誉等身,初心未改。“湖北省劳动模范”“襄阳楷模”……姜敏把奖章锁进抽屉:“老百姓的笑脸才是最好的奖状。”晨曦中,她依旧奔走于茶园、加工厂;星光下,仍在村民家中话家常。这个曾不被看好的“小个子”支书,在山间用柔肩撑起一片充满希望的天空。

图片

十年回乡路,青丝染微霜。姜敏用双脚丈量民情,用双手托举梦想,将青春泼墨于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正如她在日记中写道:“山再高,往上攀总能登顶;路再长,走下去定能到达。”韩家湾的每一寸土地,都在见证着小村庄的大变迁,也在诉说着一位基层女干部的山乡情怀。

来源:襄阳日报

编校:莲花

责编:赵硕

审核:秦志鹏

终审:李广儒  李运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