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夜走“藤萝道”!官帽山突围惊险又惊奇……

回顾党的光辉历程

探寻革命胜利之源

一路追溯

我们又添了一份沉重的思索

面对围追堵截和重重天险

红三军为何能冲出重围绝处逢生?

这支队伍又如何能够越战越勇

最终夺取胜利?

今天

我们一起回顾这场堪称奇迹的

“官帽山战役”

马良镇的官帽山,曾是一方被英雄热血灌溉过的热土。90多年前,也就是1931年5月份,红三军被国民党重兵围困在此山顶,幸存的战士巧用天然地形与国民党军展开殊死搏斗,官帽山战役就此拉开帷幕。1997年3月份,保康县马良镇党委政府在此立下官帽山战役纪念碑,以纪念这场著名的战役。

马良镇官帽山地处南宜保要冲,因外形神似官帽,所以被称为官帽山。官帽山海拔1220米,地形险峻,它的一侧为悬崖峭壁,其余三面均为陡坡。

县档案馆副馆长 史志研究中心副主任 马宗佑:二十二团两个营和二十四团一个营,与红军主力失去了联系,官帽山遭到敌军三个团的围困,东面的山口被国民党军封锁,南面和北面的山头被国民党军占领。敌军在强大火力的掩护下,一次又一次地向山头发起进攻,许光达部前沿阵地的战士一个个倒下,后面又接着冲上去,但因寡不敌众,部队陷入了绝境。

红军主力撤出马良后,形势变得更为严峻 。许光达团长接连派出的4名通信兵均牺牲在山口,但他没有放弃生的希望,他想起贺龙军长说过的话:“多保存一名红军战士,就多一颗革命种子”。

县档案馆副馆长 史志研究中心副主任 马宗佑:通信兵在这个崖西边发现了一棵两人合抱的大树,上面布满了藤蔓,天黑以后,许光达派一营长史继藻顺着藤蔓安全地溜到了崖下,再趁着夜黑,三百多名战士顺着藤蔓下到了崖下。第二天天亮以后,扑向山顶的国民党军发现山上空无一人,个个惊得目瞪口呆。

许光达部突围后,向西走巴东,寻找红三军主力,部队在向西南行进途中,被当地自称“神兵”的大刀会堵截。

县档案馆副馆长 史志研究中心副主任 马宗佑:二十二团突围以后,向巴东、兴山、秭归地区转移,走到路上遇到当地大刀会阻击,二十二团向大刀会喊话说:“我们是红军,是反对苛捐杂税的,让我们过去吧”。经过反复劝说,二十二团得以顺利通过,但是二十四团所剩42人在云旗山大山包一带被当地大刀会杀害。

二十四团三营被冲散后,许光达率领的二十二团只剩200人,他们在巴东没有找到红三军主力,遂向北转入房县西北的九道梁地区。

县档案馆副馆长 史志研究中心副主任 马宗佑:当时红军已经弹尽粮绝,转移到巴兴归地区以后没有找到红军主力,然后到达房县的九道梁地区,在密林当中生活两个多月,许多战士伤口溃烂,头发披肩,最后下山以后干倒一个国民党的哨所,得知红军主力到达房县,许光达率领两百多名受伤的战士与红军主力汇合。

一次次转危为安,一次次化险为夷,让这支历经艰难的部队越挫越勇。官帽山战役后,一部分战士回到了主力军的怀抱,一部分烈士则长眠于此,他们的精神永远教育和启迪着后人。

融媒体记者:姜雪飞  郭敏  张九君

通讯员:马宗佑

责任编辑:相琴

审核:李广儒 李运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