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在希望的田野上 ——保康县推进乡村振兴工作纪实

一条条蜿蜒舒展的农村公路盘山而绕;一幢幢造型别致的农家小院焕发新姿;一座座古色古香的亭台楼榭自成一景;一个个美如画卷的美丽乡村游人如织……

2020年12月15日,襄阳市美丽乡村补短板强弱项建设第四次拉练活动与会人员走进保康,观摩了4个乡镇10个村美丽乡村建设情况,与会人员纷纷表示,走在希望的田野上,所到之处乡村振兴的美丽图景令人留恋神往。

时值隆冬,寒意渐浓,但在保康乡村大地,冬闲不“闲”,道路升级、河道治理、农田改造、基地建设依旧马不停蹄、全力以赴加快建设,到处呈现出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

乡村振兴,是中国新时代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新起点、新征程。2018年以来,保康高起点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各项工作开局好、亮点多、成效显。如今,一幅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和谐画卷在保康大地徐徐展开……

做强产业,鼓起农民腰包

2020年11月下旬,在陈家湾村二组中畈新建村民居住小区建设项目现场,7幢精致的三层民居已基本完成主体施工,10余名工人正在加紧进行内部装修。“多亏了村里实施美丽乡村建设,带着乡亲们一起干活,让我们多了一份收入。”说话的中年女工名叫余炳莲,曾是村里建档立卡贫困户,丈夫股骨头坏死、卧病在床,孩子还在上学,仅靠几亩薄田维持一家生计。

2017年,村里工程队负责人张元启得知她的情况后,将其吸纳进自己的工程队。如今仅靠在工程队打工,余炳莲就能年入近4万元,丈夫的药费、孩子的学费,不再犯愁。

乡村要振兴,关键在产业。细数陈家湾村的振兴之路,便是一条产业振兴之路。

2008年,刚上任的村支书张元龙就遇到一系列问题——早年沮河上游修建水坝,河床萎缩后给村里留下上百亩无法耕种的滩涂地,既影响乡村面貌,又制约产业发展;多年以来的因循守旧,导致该村即便背倚集镇、陆路发达,依旧以单一的粮食种植为主导产业,收入低,效益差;经济落后带来人力外流,留守儿童、老人等社会问题益发凸显。“陈家湾村有着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要依托乡村旅游开发,大力发展林果采摘、农产品深加工、旅游配套服务,深入推进农业与旅游、休闲等产业有机融合,才能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村支“两委”集思广益,得出发展之策。

此前,通过争取沮河流域治理项目,陈家湾村将闲置多年的荒滩平整利用,统一流转、变废为宝,保留部分水体打造水上乐园、网红桥、垂钓园等水上娱乐观光园区,形成了乡村旅游核心支点,将荒滩变为商家必争之地。

在此基础上,该村还积极招商引资,充分激活民间资本,迎来“商客”,加速构建和完善三产融合发展格局。

经过努力,投资5000余万元的现代化大型冷水米加工厂在曾经的荒滩上拔地而起,成衣加工厂、八斗食品加工厂火速推进,以“酒坊、油坊、豆腐坊”为核心的三坊街加工厂房接连完工,络绎不绝的外地客商涌入……

如今的陈家湾村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闲置多年的滩涂地被改造成花园式沿河景观带;未曾有效开发的近300亩林地变身为集种植、观光、采摘于一体的林果基地……

据张元龙介绍,2019年,该村人均年收入1.6万余元,村集体收入近30万元。“越来越多的村民自愿留在家乡,为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贡献力量。”张元龙对村里未来发展充满信心。

像陈家湾村一样,突出“一村一品”,坚持做优做强特色产业,推进乡村振兴的村庄比比皆是。

马桥镇分路碑村通过招商引资方式,引进外地企业老板,成立颐养食安生态休闲农民专业合作社,吸收社员25户,投资2000万元,流转山林土地500亩,发展药材350亩,种植果树150亩,建成药果产业、林下种养、水上漂流、养鱼垂钓、休闲观光、农家餐馆等项目,让农民变农工,社员成股东,实现了租地收入、劳务收入、分红收入、服务收入,带领村民走上了农旅融合发展之路。

……

产业兴旺是奠定乡村振兴的物质基础。2019年,该县累计投入乡村振兴资金3亿元,启动54个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整治村建设,完成补短板强弱项建设项目396个。2020年又启动了102个省级美丽乡村建设,已完成投资3.7亿元,完成建设项目703个。

扮靓容颜,让乡村更宜居

过去,过渡湾镇二堂村方家坪居民小区紧挨河边,居住密集,路边厕所、猪圈、弃用房屋随处可见,村民经过时,臭气熏天,加上巷道狭窄,进出不便,群众意见很大。

2020年11月以来,二堂村村干部分片包户对该小区环境进行集中整治。村干部挨家挨户做群众工作,拆除旱厕、猪圈、牛栏、土坯房。空间腾出后,村里统一标准和风格,兴建公厕6个、工具房15间,同时打通出村路、打造景观节点、建设休闲廊亭、铺设石子路、安装景观路灯、增绿添景,村庄“容颜”焕然一新,群众获得感、幸福感越来越高。“把原来臭烘烘的猪圈、厕所都推了,以往的泥巴路现在都变成了水泥路,确实亮堂得很,跟街上一样。”二堂村村民朱植友娓娓道来。

二堂村党支部书记周国勇告诉笔者:“针对方家坪居民小区脏乱差问题,村里以‘五清三建两管一改’为抓手,做好‘拆、建、洁、绿、美’五篇文章,打造‘路畅、景美、宜居’的环境整治循环线。先行先试开展‘四员合一’,配强生态环境管护员7人,配齐环卫设施,实行‘一月一评比一公示’,建立卫生清洁收费制度,把村庄建得更美、更宜居。”

整治人居环境,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绝不可能一蹴而就,只有从人民群众的需求出发,着力改善群众反映最强烈的突出问题,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才能扎实稳步推进。

城关镇朱家厂村按照“拆通畅、码整齐、扫干净、保常态”的要求,应拆尽拆,能改尽改。拆除废旧房屋、猪栏等“小房子”33个,实施“厕所革命”改造225个。新建人工湿地3个,铺设污水管网3850米,治理农村生活污水。开展小流域治理,投资20余万元清理河道“四乱”,转移高速公路建设弃渣6000余立方米,清理河道垃圾7吨,关停商混站、砖厂、配矿场等经营主体5个,守护了一方蓝天碧水。

刘家坪村创新“四分开一转运”垃圾分类工作法,实行户初分、村细分,边沤肥、边卖钱,先转换、后转运,把垃圾废物“吃干榨净”。实施“厕所革命”,新建公厕3座,改造户厕110个,全村水冲式厕所实现全覆盖。采取人工湿地方式,对农户生活污水进行了集中处理,覆盖率达到90%以上,老百姓的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好。

据了解,近两年来,该县共建成11个集镇垃圾压缩站和可再生资源利用中心,农村生活垃圾“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体系基本建成。持续开展村庄清洁攻坚行动,以农户为主体,“清洁家园、清洁田园”,以村为单位,“清洁水源、清洁道路”,以交通干线为重点,着力打造“襄关线”“保宜线”等环境整治示范线,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明显提升。“这里不仅生态宜居,而且成为每一位游客亲近自然、避暑休闲、旅游观光的绝佳体验之地。”笔者在刘家坪村采访时,村支书王志文自豪地说。

铸魂育人,倡导文明新风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

为此,该县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加强农村道德建设,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广泛开展“道德模范”“保康楷模”“保康好人”等评选活动。2020年以来,先后举办红色文艺轻骑兵、全民健身、送戏下乡、送电影下乡等文化惠民活动3200多场次。

城关镇郭家庄村,青山映碧水,秀水穿村过,走过河堤,只见一排排错落有致的农舍。这里风清气正、民风淳朴,2019年荣获“省级生态文明村”“城乡环保先进单位”等称号。

在村口便民服务亭旁边,两大块展板显得格外引人注目,上面简明扼要地写着郭家庄的《村规民约》:“长有慈、少有孝、邻里间、多商量;讲卫生、好习气、环境美、有秩序……”

当然,说得好不如做得好。在郭家庄村,即使在农闲,也见不到不文明现象,老百姓一年四季谋事干、奔富路。

村里还定期对十星级文明户、尊老爱幼好媳妇、环境治理先进模范、脱贫致富明星等先进典型进行大张旗鼓的表扬奖励,让广大群众比有榜样、学有方向。近20年来,郭家庄村未发生一起刑事案件,可以说现在是夜不闭户、路不拾遗。“1996年,村里就制定了《村规民约》,但效果并不明显,个别老百姓仍然不同程度存在着一些不文明行为,村干部只能不定期开展培训教育,耐心劝导。2019年,村里把《村规民约》编成朗朗上口、通俗易懂的‘三字经’,在村里广为传唱。老百姓在潜移默化中逐步规范了自己的言行。”该村党支部书记詹义才说。

近年来,郭家庄村将推进乡风文明作为推动乡村发展的重要抓手,结合村情实际修订《村规民约》,使不比排场、不铺张浪费、不赌博斗殴的文明乡风得以建立,引导群众养成勤俭节约、文明高尚的生活方式,不断提升了村民素养和乡风文明。

同时,该村还利用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国学讲堂开展家风教育、文明宣讲等活动,形成了“出家门看文化,与人交送文明”的良好风尚。组建志愿者服务队,开展关爱特殊人群、环境整治、邻里互助等志愿服务活动,形成向上向善力量。广泛开展普法宣讲、文艺演出、关心关爱等活动,培育文明乡风。

此外,该县还建设了新“三馆”,改造了影剧院,实现了乡镇、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全覆盖,村级文体广场覆盖率达95%以上。开展省级文化小康示范县、省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建成县乡村三级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站、所,通过一系列文化创建活动,群众文化生活不断丰富,农民素质不断提升,乡村治理水平不断提高,为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文化基础和组织基础。

山乡巨变起宏图,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伟大实践中,保康全面释放发展动能,铺展有产业、有颜值、有乡愁、有福祉的生动图景,正向着更加美好的明天进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