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末岁尾,各地进入农闲时节。保康县白果村村民沈正举这段时间却忙得不可开交。今年,村里建起了腊肉加工厂,他在家门口就业,把传统手艺发展成特色产业。
寒冬腊月,在保康县马桥镇白果村乔家山腊肉加工厂,沈正举正往火堆里添柴,火苗腾起,青烟掺杂着肉香充满整个熏肉车间。
“我们目前熏肉用的是青岗木、柏树锯沫,这两种树脂有特别香味,融入到肉里,肉切出来,肥肉是透亮的,排骨是香的,猪蹄也是香的,总之肉好吃,也好看。”沈正举向记者介绍说。
杀年猪、熏腊肉是白果村历来的传统。每年入冬,家家户户的房梁上都会挂满熏制的腊肉。瘦肉红润、肥肉清亮,咸淡适中、香气浓郁,远近闻名。
沈正举说,这些腊肉基本销往宜昌、神农架、房县等地,还有附近的农家乐,销路还不错。
看着村里腊肉深受客户喜爱,如何把腊肉做成产业,打造致富名片?白果村党支部书记张贵军便带着村干部四处取经,引进宜昌一家食品加工企业,在村里建起腊肉加工厂,走上规模化生产之路。
沈正举从十几岁开始就跟着父母学做腊肉,是熏制腊肉的“好把式”。于是,村里便找到他担任工厂负责人。
“我们这个加工厂从今年冬月十二开始正常运转,目前有二十几万斤肉,已经销售了5吨,还有就是宾馆、酒店都签的有协议,等肉熏好了,他们直接用车来拉。”沈正举说。
肉香引得百客来。腊肉加工厂的生意日渐兴旺,曾经因山高路远卖不出好价钱的生猪,如今变成了“香饽饽”,村民致富路也越走越宽。
“我以前农闲时在外面打工,现在在家做事,离家也近,一个月4000多块钱,一早一晚回去,也能照顾家里,非常方便。”沈正举说。
浓郁的腊味被推向全国各地,丰富了群众的“餐桌”,也鼓起了乡亲们的“钱袋子”。目前,白果村有70%的农户喂养生猪,单单生猪养殖这一项,每年户均增收15000元左右。
“看到厂里的发展越来越好,村民们也有信心,我也有信心,以后我们会一如既往地把好质量关,做好农产品,让小山村的风味飘向更远处。”沈正举说。
全媒体记者:张玮 赵硕 龚俊
编校:丽丽
责编:尚娟
审核:姜雪飞
终审:张良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