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 奋斗有我】内涵丰富,“村”光灿烂!诗画歌舞,为保康乡村文化振兴注入活力

乡村文艺是乡村的独特资源,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支撑。保康县文联通过打造文艺村,让文学艺术之光在乡村闪耀,为乡村文化振兴注入活力,开辟乡村振兴新路径。

仲冬时节,歇马镇盘龙村文化活动室墨香四溢。72岁的民间书法爱好者王学政挥毫泼墨,笔力刚劲而灵动,村民们围赏交流。

“我领头组建书法协会小组,经常在这练书法,有时候有些年轻人喜欢学,就教他们一下,能够陶冶心情。”歇马镇盘龙村民间书法爱好者王学政说。

广场上,腰鼓欢敲,秧歌热扭。盘龙村的文艺队员鼓槌飞扬,红绸舞动,笑容灿烂。

“现在姐妹们经常在一起跳广场舞,打腰鼓,既锻炼了身体,又增进了感情,日子过得有滋有味。”歇马镇盘龙村村民胡世香说。

文艺村建设与美丽乡村、乡土文化传承相结合,丰富了村民的精神生活,邻里关系更和谐了。

“这些活动实实在在地丰富了村民的精神生活,大家一有空就聚在一起跳舞、看书、写字、交流,邻里关系更和谐了,村子也更有凝聚力。我们相信,有了文化的支撑,我们村的发展会越来越好,乡村振兴的路也会越走越宽。”歇马镇盘龙村党支部书记马玉庭说。


马良镇张家岭村非遗文化馆内,民间艺人正在表演沮水呜音,欢快的节奏、独特的曲调,现场充满了浓郁的乡土气息。

独臂皮影戏随后登场。


一口道尽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张家岭村民间艺人张国芳操控皮影,演绎人间百态。

张国芳说,这些民俗艺术是乡村的瑰宝,每一个音符、每一个动作都饱含着先辈们的智慧和情感。他要把这些珍贵的文艺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了解乡村文艺的魅力。

“皮影、沮水呜音是古代传下来的,我们这一代人还要继续发扬光大。要找新的徒弟教他们学会,传到社会中去,丰富我们的乡村生活。”张国芳说。

在店垭镇望粮山村图书室内,村民正在阅读保康籍著名作家晓苏的作品,为村里走出著名作家自豪。

“村里文艺氛围越来越好,村民们也更有文化追求了,这对我们村的长远发展很有帮助。文艺种子在这里生根发芽,村子的未来就更有希望,我们一定能把乡村建设得更加美好。”店垭镇望粮山村妇联主席余道莲说。

像盘龙村、张家岭村、望粮山村一样,保康县有15个襄阳市文联命名的文艺村。在这里,文艺与发展交织,共同描绘出一幅充满希望与活力的乡村新图景,为乡村振兴增添了独特而迷人的色彩。

“我们始终致力于将文艺与乡村振兴紧密结合,培育文艺村,让文艺深深扎根乡村土壤,开花结果。无论是民俗文化的挖掘传承,还是书法等艺术形式的普及推广,都是为了激发乡村的内生动力,提升乡村的文化软实力,这是我们文联义不容辞的责任。下一步,我们会持续深耕,让文艺之光照亮保康乡村的每一个角落。”保康县文联党组书记、主席李应章说。

全媒体记者:陈泉霖 邢忆星

特约通讯员:陈先瑞

编校:丽丽

责编:尚娟

审核:姜雪飞

终审:李广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