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乡村振兴的宏伟蓝图中,保康县城关镇新农人周金桥以其独特的智慧和不懈的努力,在广袤的山水之间书写着“零抗”跑山猪养殖的传奇故事,为乡村产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成为当地乡村振兴道路上的一颗耀眼明星。
仲冬时节的保康县城关镇馆驿沟家庭农场,宛如一个充满生机的世外桃源。走进其中,毛色多样、大小各异的猪儿们或悠闲踱步,或欢快嬉戏,尽情享受着山林间的宁静与自由。
打开圈门,随着农场主周金桥的一声吆喝,一群跑山猪如潮水般涌出,撒欢儿奔向广袤的山林。
农场主周金桥介绍,场内现养殖有黑毛猪、白毛猪以及携带着野猪基因的棕毛猪三个品种。经过多年的精心喂养与细致对比,最终,他将发展的重点放在黑毛猪养殖上。
“这种黑猪耐粗饲料,与我们当地的海拔高度完美适配,抗病能力强,生长速度也令人满意,经过专业检测,肉质上乘。”周金桥说。
曾经,馆驿村的生猪养殖一直遵循传统的圈养模式,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都不尽人意。
“我就一直寻思着,想搞点不一样的养殖方式,让猪更健康,猪肉更好吃,这才是大家需要的。”周金桥决心改变这一现状。
经过四处考察,他选择了不依赖抗生素、摒弃全价饲料的跑山猪养殖模式,并于2020年踏上了艰难的探索之路。
养殖“零抗”跑山猪,不仅意味着养殖模式的彻底改变,更需要为猪仔们打造一个理想的生长环境,让它们有广阔的“健身场所”。
“要找那种山场大、空间开阔、水源充足、交通便捷的地方。”周金桥不辞辛劳,寻觅到一片50亩的山林,投资60万元建设现代化养猪场,并配备了刮粪机、干湿分离机、污水处理池等先进的全自动粪污处理设施,确保养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实现了绿色养殖的可持续循环。
非洲猪瘟、猪蓝耳病、猪瘟等疫病是养猪行业面临的严峻挑战,但周金桥毫不退缩。他买来大量专业书籍,刻苦钻研,在实践中不断摸索积累经验,反复尝试调配十几种中药配方。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四年的艰苦努力和反复试验,他成功研制出以板蓝根、黄芪、桔梗、大黄等中药材为核心成分的“零抗”养殖配方。同时,采用圈养与放养相结合的创新养殖模式,让猪儿们在山林间自由觅食、茁壮成长。每头生猪经过一年的放养,体重可达200多斤,肉质鲜嫩、品质优良。
“现在到冬天了,它们在山林间尽情享用橡子、板栗、葛根等天然美食。我始终坚守不使用抗生素的原则,故而这猪肉更加绿色健康、安全可靠。”周金桥说。
经湖北省阿克瑞德检验检测有限公司权威检测,周金桥养殖的零抗跑山猪肉质完全符合国家食品安全标准,绿色健康、安全可靠。
凭借着优质的产品,周金桥的零抗跑山猪逐渐在市场上崭露头角。
为了让更多消费者品尝到这美味健康的猪肉,他在县城开设了商铺,并借助抖音等新媒体平台拓宽销售渠道,产品远销北京等地,赢得了众多消费者的青睐和好评,收获了一批稳定而忠实的客源。
“我起初让客户少量购买品尝,待他们领略到这绝佳口感后,就对我们的猪肉青睐有加。如今,生意愈发红火,市场也在逐步拓展壮大。”周金桥高兴地说。
今年,周金桥养殖生猪数量达到650头,顺利出栏400多头,为他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每头生猪利润约800元,年纯收入30多万元,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丰收。
馆驿村的“零抗”跑山猪项目犹如一颗火种,点燃了城关镇生猪养殖产业创新发展的希望之光。当地政府捕捉到这一机遇,计划在馆驿村、白果园村、三道峡村等条件适宜的村庄大力推广这一成功模式。
“我们依托丰富的林下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在馆驿村大力发展'零抗'跑山猪项目。”保康县城关镇副镇长杨潇说,“这一项目不仅能够减少环境污染、提升猪肉品质、满足消费者对绿色健康食品的需求,还能通过优化养殖结构,提高养殖效益,发展特色养殖产业,带动更多村民增收致富,推动乡村产业蓬勃发展,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稳步前行。”
周金桥的故事,是乡村振兴浪潮中众多奋斗者的缩影。他们凭借着勤劳的双手、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和坚韧不拔的精神,在农村广阔的天地里闯出了一片新天地,为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美好愿景贡献了自己的力量,在乡村振兴的大地上绽放出绚丽多彩的光芒。
全媒体记者:陈泉霖 葛万勇
编校:莲花
责编:赵硕
审核:秦志鹏
终审:张良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