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康县人社局积极探索县域精准化公共就业服务新模式,建设“家门口”就业服务站,将智能化应用和三级服务网络相结合,推动公共就业服务全面提质增效,让更多群众享受到更加优质的就业服务。
走进黄堡镇“家门口”智慧就业服务站,服务大屏和自助服务一体机实时播放着就业招聘信息,工作人员正在向群众讲解就业、创业相关政策。
家住黄堡镇黄堡村的李玲因在家带小孩,信息比较闭塞,如今孩子大了,想找个合适的工作没着落。看到家门口建起了智慧就业服务站,决定来这里碰碰运气。
“发现有很多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还了解到灵活就业社会保险补贴、职业技能培训、创业担保贷款等一系列创业就业政策,让我以后的创业就业有了更明确的方向和目标。”李玲说。
保康是全山区县,适龄劳动力14万人,占总人口比例62.81%。随着经济结构调整和社会发展变革,县域就业形势日益复杂,就业需求呈现多样化、个性化特征,传统的公共就业服务模式已难以满足新形势下的就业需求。
保康县人社局积极探索县域公共就业服务新模式,立足“精准”做文章,采取精准识别服务对象、精准推送就业信息、精准开展职业培训、精准对接就业岗位等一系列精准化服务举措,提高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促进劳动力市场的供需匹配。
“我们以大数据为支撑,以实际摸排做补充,整合各部门数据资源,打通部门间信息共享渠道,精准掌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残疾人、长期失业等就业困难人员底数,结合重点群体就失业状态、技能等级等信息,为精准化服务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撑。”保康县人社局党组书记、局长黄远国说。
今年5月,县人社局聚焦人口密集区、产业集中带、搬迁安置点等关键区域,确定马良、黄堡、店垭三地为“家门口”智慧就业服务站先行试点镇。结合企业群众“就近办”服务需求,明确服务站12项建站要求、53项服务标准、24项质效评估细则,实现站点建设标准化、示范化、特色化。
“为17个村、1个社区分别配备了就业信息员,负责收集劳动力就业状态、企业岗位。站内能自助办理53项业务,服务站还有爱心驿站功能,免费为群众提供午间延时服务,提供休息场所。”店垭镇“家门囗”智慧就业服务站负责人都仕文说。
县人社局实行事项、数据、产业“三链融合”,将53项就业创业及失业保险业务全部下放到“家门口”智慧就业服务站,以“服务贴心、办事省心、群众放心”为服务标准,将爱心驿站、零工驿站、和谐蓝领调解站等平台融合共建,为群众提供覆盖就业创业、社会保险、争议调解仲裁、权益维护等“一站式”服务。采取线上线下融合发力方式,实现失业登记、补贴申领、创业贷款等事项手机“云端”办理,惠企服务、重点群体就业信息精准匹配。以智慧就业服务站为基点,扩展“家门口”就业服务圈,结合产业发展需求,多频次、多渠道提供就业指导、技能培训、岗位推荐、创业扶持等服务,开展“订单式”培训,实现就业与产业链深度融合。
“今年以来,我们依托智慧就业服务站,兜底帮扶低收入、零就业等困难群体就业3112人,发放就业创业补贴900余万元。共组织培训95期,培训学员5614人,培训合格5152人;实现产业稳定就业7223人,新增就业3750人。”黄远国说。
聚焦信息不对称、特殊群体就业困难等痛点,县人社局还加强信息传播与服务平台建设,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关注特殊群体就业需求,着力构建公平与包容就业环境,实现就业政策惠及全民、就业援助贯穿全程、就业服务辐射全域。
截至目前,保康运用通俗易懂的宣传形式,拍摄宣传短片15期,推送岗位信息37期、政策宣传91期,发布就业岗位4万余个,解答咨询问题2000多个,就业创业政策覆盖4763人;建立“主动联系、靠前服务、精准对接、方便快捷”的“保姆式”人社服务新模式,开展各类招聘活动60场,促成8662名劳动力与企业直接对接,为1674家企业发放创业担保贷款5.36亿元,帮助7家企业争获创业奖励资金17万元;在257个行政村、19个社区设信息员,开展专场招聘活动13场,提供就业岗位20000多个,现场达成就业意向3977人,安置脱贫劳动力、就业困难人员3523人。
“我们将不断夯实改革举措,加大智能化融合应用,把黄堡、马良、店垭三个试点经验在全县推广,全面完善县、乡、村三级就业服务网络,实现县域内公共就业服务均等可及,让更多人好就业、就好业。”黄远国表示。
全媒体记者:付乐
见习记者:王满
通讯员:吕莉莉 陈璐瑶
编校:正红
责编:尚娟
审核:姜雪飞
终审:张良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