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力挑战下, 中国制造如何逆势突围 ——上半年制造业走势观察

2020年,对中国制造而言并不寻常。难,是普遍的感受。迎难而上,是共同的选择。

记者赴多地调研发现,积极应变、主动求变是很多制造企业的真实写照。应对挑战的过程中,中国制造不断夯实基础,危中寻机,向高质量转型的步伐更稳健。

压力重 但向好势头在显现

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国际分工与生产的节奏。国际市场低迷,全球产业链波动,压力大是企业的共同感受。提速本地配套、努力开拓市场,风险挑战面前,中国制造在积极应变。

约2.6万家外贸企业走上“云端”,“网上广交会”展示出别样的“人气”;“618”期间,淘宝直播场次同比增123%,巨大流量背后有着制造企业努力上“云”的身影……

6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比上月上升0.3个百分点;生产指数和新订单指数分别比上月上升0.7和0.5个百分点;5月份工业企业利润同比增长6%……一系列数据印证了制造业稳步恢复的势头。

“既要对风险有清醒认识,也要坚定信心前行。”工信部新闻发言人黄利斌认为,复工复产步伐加快,宏观政策持续显效,制造业发展的积极因素累积增多,企业的压力正在缓解,中国制造向好势头在显现。

挑战大 更有机遇蕴藏其中

越是面对困难挑战,越要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依靠电力大数据,国网杭州供电公司分区域、分产业、分企业摸排,锁定“断点”助力产业链复工;京东数科发布大宗商品产业数字化解决方案,提升效率和安全……有关实践正在展开。

越是面对不确定性,越要练好自身本领。坚定创新是疫情带给企业的又一启示。

凭借对通信、影像等技术以及产业链的布局,vivo截至今年5月已推出超过10款5G手机。未来将持续发力关键技术,推动标准制定。

制造业投资降幅收窄的同时,1至5月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2.7%。数字背后是市场的复苏和创新的跃动。

“中国制造的转型不是‘渐次升级’,而是新的‘跃迁’。”清华大学全球产业研究院副院长朱恒源说,让技术用起来、应用跑起来、产业链完善起来,中国制造将在全球制造格局重塑中站上新台阶。

强基础 奋力开拓新空间

产业链供应链稳,制造的基础更牢。今年以来,围绕抓“六保”促“六稳”,我国推出包括稳定产业链供应链在内的一系列举措。

工信部数据显示,截至6月16日,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平均开工率和复岗率分别为99.1%和95.4%。监测显示,131家龙头企业共带动上下游约60万家中小企业复产。

核心技术、关键材料、基础工艺是工业发展的底气。不久前,工信部批复组建国家集成电路特色工艺及封装测试创新中心。2016年至今,我国已论证通过和启动建设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十余个。加强基础创新,中国制造步伐更稳健。

黄利斌说,工信部将围绕筑牢产业基础和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出台具体措施,促进更多资源要素向制造业聚集,助力中国制造开拓更广阔空间。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