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是农村改革中具有“四梁八柱”性质的重要改革,关系构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制度基础,对保障农民权益、完善乡村治理具有重大的意义。
近年来,保康坚持纵深推进、多点突破,狠抓改革落实,推动改革不断取得新进展、实现新突破。
这段时间,城关镇黄土岭村一组村民乐秀丽遇到一件烦心事儿。事情的起因要从村里实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说起。
去年开始,黄土岭村启动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前期顺利完成了集体资产清产核资。摸清了集体家底,建立了集体资产台账。可是,到确认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阶段却把乐秀丽家漏登了。
乐秀丽一家于2013年从寺坪镇峡口村迁入黄土岭村落户。落户后,她将户口转到了黄土岭村,从原村民手中流转了土地和山林,算是正式成了黄土岭村的村民:“我是这里的村民,寺坪峡口那边没有我的股,这里也没有,我当时就觉得很不公平啊。”
村委会在了解乐秀丽的情况后,及时找到有关档案,根据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的规定,给她补登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并配上了股份。
这是保康启动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的一个缩影。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实施后,将农村集体资产的所有权确权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集体,将经营性资产折股量化到本集体成员,让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的确认成了各地农民群众手中的“香饽饽”。
有了身份就有了股权,有了股权农民就变成了股民,就能够享受到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红利”。因此,在此次改革过程中,县农业农村局紧抓身份确认这一关键环节不放松,确保全县不漏一人、不错一人,全县核定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人数216838人,开展股权配置的村(社区)261个,已实行股权配置的村257个,成立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226个,分别占应完成任务数的98%和87%。
与此同时,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也成为激活农村各类生产要素潜能,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农村集体经济运营新机制的巨大推手。改革中的清产核资环节让“资源变资产”,为农村集体经济壮大发展提供了基础保障,使群众满意更受益。
保康九皇山有限责任公司是城关镇九皇山村招商引资的茶叶企业。2015年,襄阳一家公司与九皇山村签订合同以每年3万元的承包费,承包原属村办企业的九皇山茶厂。2018年,该村启动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后,对所有村集体产业进行清产核资。
“以前村里茶园面积有多少我们都不知道,通过产权制度改革核资清产,摸清了全村茶园家底,现在茶园面积我们都心中有数了。”九皇山村党支部书记陈启林说。
拿着清产核资的数据,以880亩茶叶基地远高于当初承包面积为依据,九皇山村与企业进行沟通并达成共识,当年就将企业承包费用由原来的3万元涨到了5万元。
清产核资不仅为村集体每年增加了2万元的收入,还让企业明晰了产权,为进一步扩大投资和开发打好了基础。
据了解,到2018年年底,全县已按照要求完成了清产核资工作,占总任务的100%。
清产核资工作不仅让资源变成了资产,还为多村合作领办产业蹚出了一条新路子。
寺坪镇岗子村光伏电站是由岗子村、峡口村、樟木沟村、茶树坪村、李家湾村和金堂村6各村共同出资建设的扶贫产业项目。由于受地理和光照条件限制,该项目建设地点选在岗子村一组。工程建设之初,各村对电站的产权和收益都心怀忐忑。
“当时我们村里投资了50多万,我们心里也没谱,到底这个资产属于谁,大家都不清楚。”寺坪镇岗子村党支部书记龚永军说。
2018年,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启动后,岗子村光伏电站作为清产核资的重点项目,对资产所有权进行了明晰,按规定对各村形成的固定资产办理了移交手续。
“在清产核资工作中,我们采取账面清与账外清相结合,专班清与群众清相结合,清理货币资金与盘点实物相结合的方式来明细权属关系,切实核实好村集体的资产与资源。”寺坪镇财政所副所长曹洪宝介绍说。
同时,由镇党委政府牵头,镇财政所组织6个村按投资比例进一步明确了收益分配办法,给各村的干部和群众吃下一颗“定心丸”。
“通过清产核资我们明确了各自的资产,去年我们分配了6.3万元,群众满意了,我们也放心了。”龚永军说。
寺坪镇副科级干部柳启明说:“通过清产核资,明细了各村资产和收益,解决了各村之间因资产收益不清楚产生的各种纠纷,不仅为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找到新途径,还为多村合作领办产业蹚出了科学可行的好路子。”
保康县农村集体资产产权制度改革工作从2018年4月启动以来,经过全县上下共同努力,齐抓共管,已基本完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任务。目前,改革工作已进入登记赋码和证书领取阶段,到年底将全面完成改革工作。
请输入验证码